SpaceX星链服务订单突破50万份,不过现在谈成功还太早!

5月4日,SpaceX宣布目前已经接到了50多万份卫星互联网服务订单,从2月初开始接受预购开始,仅仅过去了3个月。从这个角度讲,埃隆马斯克在星链(Starlink)项目上的尝试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局。不过对于这个星链系统,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首先,星链系统的使用费非常高,除了每个月99美元的服务费外,还需要499美元的初始费用,包括1个用户终端和1个卫星收发器。对于国际用户来说,这个费用也许还算合理。不过对于国内一直享受着百兆光纤入户每月只要几十元人民币的消费者来说,星链系统的服务费实在是太高了。关键是,相比可以通过规模化压低单价的普通光纤网络,星链系统存在着服务上限,不可能通过降价来吸引用户的。

其次,星链系统的承载能力不高。相比光纤骨干网数百T的容量,卫星通信10Gbps级别的通讯带宽远远无法承接大规模用户互联网通信的需求。连马斯克自己都说:“当用户达到数百万级别时,我们将会遇到更多的挑战。”这样的服务能力,也就只适合在地广人稀的国外地区使用。在国内随便一个城市人口都轻松破百万的情况下,普通系统都需要满足千万服务起跳,类似阿里、腾讯、12306这样的一线平台,日服务量都是千亿级别,星链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它目前根本不可能承载这样的服务。

最后,星链系统的稳定性存在缺陷。星链系统是通过批量制造低价通信卫星并进行大规模部署来建立服务网络。目前已经发射了1500多颗卫星,初步计划发射12000颗来建成全球系统。这样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人类已经发射的卫星的总和。这些卫星将会让太空轨道变得更加拥挤,监测太空物体避免碰撞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数以万计的星链卫星,在后续有可能会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类似OneWeb与SpaceX的卫星碰撞风险纠纷,绝对不会是个例。

从各个角度来看,星链系统的价值不在于系统服务本身,而在于通过系统的建设打磨出的卫星批量制造能力,以及更强的火箭发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让SpaceX在太空探索方面拥有更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