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发的新手机跟去年价格趋同,甚至有降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以来,诸多手机厂商的旗舰版价格Pro版虽然继续走高,但是旗舰版入门款设备价格却是维持在了原价,对用户来说,基本上处于加量不加价的状态,这是切实的实惠,但也不禁让人反问一句为什么?

以小米为例,去年发布小米8时各版本的价格分别为6GB+64GB售价2699元;6GB+128GB售价2999元;6GB+256GB售价3299元。而今年的小米9,6+128GB 2999元,8GB+128GB 3299元。一个常被提及的点是,大多数厂商手机低配版均被视为一种能够作为宣传的价格策略,并不会有大量备货,真正主打的将会是售价更高的版本。再来看小米9,可以看到在6+128GB售价同样是2999元的情形下,无论是处理器还是摄像头的配置都迎来了更新。(我们暂且略过被视为黑科技的“刘海”部分)

而这显然并非个例。再来看看华为去年10月份发布的Mate 20系列。当时,Mate 20的4+64GB版本的售价是3999元,6+128GB 4299元。而今年发布的Mate 30,6+128GB 3999元,8+128GB需4299元。或许你已经看到了,在存储方面升级+处理器升级+相机升级的情形下,价格并未出现什么变化。当然,与小米一样,在全系标配8GB的情形下,或许用户也会自有判断。

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则是苹果。苹果产品去年XR发布时,官网预售价分别为 6499 / 6999 / 7899 元(64 GB/ 128 GB/ 256GB)。今年iPhone 11苹果官网预售的价格分别为5499 / 5999 / 6799元(64GB/128GB/256GB)。从这个价格来看,在各方面带来升级的情形下,苹果基本以降低了1000元左右的价格在出售新品,也难怪有用户说iPhone 11是真香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新机配置升级,价格不变甚至更低的情况?真的是像用户传言,是此前厂商赚得太多了,所以良心发现了吗?这部分的批评很大部分指向的是苹果。抛开苹果,其他厂商呢?又是什么让它们坚持加量不加价的做法?

我们或许需要回到2017年去,当时手机厂商都在追求性价比;但是到2018年的时候,手机厂商纷纷开始冲击高端,试图摸索什么样的价格才能被人接受。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苹果iPhone XS、XS MAX飙至万元的价格。随后,苹果销量证实了这种定价策略带来的问题,苹果销量下滑明显。紧接着,我们看到混迹奢侈品圈的苹果销售总监安吉拉·阿伦特在今年2月份的离职,似乎在某个方面也在预示着策略的失误。而国内,华为在2017年依靠Mate 10站稳了脚跟,到Mate 20发布时,加上苹果此时的定价策略,华为冲击高端成功。但是其他厂商却没那么好运。

在冲击高端失败的情形下,手机厂商重新回到了追求手机性价比。于是我们看到了手机厂商加量不加价的情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苹果冲击高价带来的连锁反应,今年新机入门版价格继续回落。在主打销量的入门版价格回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诸如苹果,iPhone 11 Pro、iPhone 11 Pro Max定价策略与iPhone 11的不同。

苹果手机提价带来的一个价格空间,逐步被其他手机厂商占据。而苹果本身,则通过新iPhone进一步划分着人群,主打入门级的iPhone 11,与保持在高端价位的iPhone 11 Pro,iPhone 11 Pro Max。而华为也通过Mate 30及Pro版本,以及5G版本,保时捷设计版本继续圈定人群。

不再继续冲击更高端价位,除了事实面前的惨痛教训外,与当前手机市场的整体表现也有着很大关系。 在Gartner报告中,预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0亿部手机。而智能手机市场早就来到了转折点。Gartner预计2019年智能手机的销量将下降3.2%,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大降幅。要想有所改变,可能还是要看5G技术发展后带来的市场。在一个明显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的市场上,厂商能做的可能十分有限。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