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不要买东西!“双十一”已经偏的太远了 预售模式“坑”不少

又是一年“双十一”,现在双十一已经不是单身狗的节日了,更像是一场电商们的狂欢,从往年拼手气、拼网速,到今年的拼智商,双十一的玩法也是玩的越来越“奥数化”了,“双十一”已经太偏了。

一登录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发现,今年众商家促销活动推陈出新,一改往年的直接半价政策,纷纷与消费者玩起了规则。之前想买什么物美价廉、心仪已久的产品,只要简单粗暴把喜欢的产品放入购物车,等到“双十一”零点,迅速下单、支付就可以了的操作。不好意思今年不行了,你得先提前学学奥数,研究一下各类规则。

商家预售模式“坑”不少

今年的活动规则变得复杂化了,你不准备充分,是很难从各个平台和商家那里获得较大幅的的优惠的,想剁手跺脚先从规则开始。今年的预热活动玩法是预售,当你参与之后你会发现“坑”的简直了。

小编的同事就在网上预定了一款商品,并且已经交了定金,后来不想买了,连找地方退定金的地都没有,不仅规则复杂让人难懂,而且还设置了许多限制。预售的商品必须单独购买,无法合并订单,想要得到优惠,需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凑单”,实际上并未省钱,就算凑单获得优惠幅度也并不如想象的大,因此已经引发消费者的吐糟了。

有网友就遇到这种情况,商家规定前300件定金翻3倍,如定金25元当作75元使用,尾款只需付173元即可得到价格248元的产品。网友质疑,“购买25元定金,然后还不确定能够获得多少实惠。如果“双十一”时,参加活动的商品优惠力度与心理落差较大,就会选择放弃购买,定金就打水漂了。”

用“券”限制多,既不明示也不同意退款

用‘券’的限制很多了,一些网络平台还限制了优惠券使用人数,有的券只在预售的款式才能用,可选择品种极其有限,咨询后商家才告知,券只能买同款产品、同颜色、同型号才可以使用。整个过程不透明,既不明示也不同意退款。

有网友就发出质疑:商家虽然在售券页面未写具体使用规则,但却强硬地写明“不支持退货退款”“买家若误删优惠券,本店均不做任何赔付处理”。

还有网友反馈称:看主页上宣传支付尾款可用优惠券,于是预售款按照规则凑到了满减100元的,然后咨询客服被告知这个优惠券“只支持单笔且同色同尺寸同款式”满599元。

商家和消费者玩起了霸王规则,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让不明情况的消费者直接入坑,还得连续入才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有网友就表示:花钱买的券我宁愿不用了,也不想入坑。

有机智的网友就选择和商家斗智斗勇,有网友就找出了自己的最优解:虽然刚开始看也没看清优惠内容是啥,冲动的就买了,但买后就发现了买来的优惠卷不能再同一个店里合并付款使用,既然买了就不能浪费于是就多买几件,然后,把想要的那件留下,其他的就等着退货;比如买四件退三件,按规则优惠卷是平均的,买四件退三件,比起退货的邮费,这样算下来也划算,既然商家坑人在先,就别怪消费者不义了。

此外,还有如红包、限时促销等活动也是隐藏了许多陷阱

以红包为例,传统的天猫平台上的“红包”已经变身为全球狂欢红包、火炬红包、群战队红包、品牌狂欢城红包和线下AR红包5种。各种红包的种类已经记不清名字和用法。让想要货比三家的和只有网购攻略、“剁手”指南,而没有“奥数”功底的消费者都不敢应战了。

限时促销并不在保价范围:京东承诺的大家电30天“保价”条款规定得比较细,很多消费者没有认真看,误以为只要降价都可获赔。但实际情况是,拿到降价差额款非常难。

值得提醒的是,淘宝、京东普通优惠券不点击不生效,消费者事后希望再使用优惠券获得优惠,几乎很难操作。

面对今年“双十一”我们真的还能买吗?

“双十一”的创意始于2009年,至今已有九年的时间了,九年以来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互联网,而很多一开始的初衷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首先,从09年至今,互联网人口红利被吃完了,对于上网群众的市场习惯教育也基本完成。所以各大电商平台的线上销售额也已趋于饱和,以至于大家都开始发展线下,所以出了个新零售;而再像以往一样用这种忽悠消费者的方式来争夺线上这款蛋糕很明显不智,按今年的思路这是要把双十一玩坏的节奏,让消费者越来越反感双十一。

其次,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商品已从传统的流量分发,转移到了现在的社交和口碑传播,小编就是个例子。小编之前网购一直钟情于天猫,听同事说京东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又不错,现在转投到京东平台了。各个平台的用户获取成本变高了,品牌和信任度开始渗入到电商的口碑里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再来双十一这种轰炸式营销反而拉低了建立起来的品质。而近年双十一快递几何式暴增,让物流体系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使消费的体验感下降,这已经成了一个日益诟病的问题了。

再次,各大电商平台在双十一,都只是搭台,真正唱戏的还是商家,从半价到现今的预售,虽然解决了商家的备货和库存问题,但这样的折腾下,商家仅仅赚到了销售额和用户量,为了填补利润不足的这个坑,以至于出现了今年的坑顾客坑的最惨的情况。让用户的有效性和体验度直线下降,现今双十一已经变味了,渐渐背离了初衷,人造气息越来越重。

去年,国家发改委受理涉及“双十一”网购的投诉案件中,促销优惠不实是消费者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占比62%,主要包括优惠条件限制多、优惠承诺不兑现、保价承诺不保价等。“双11”网购节促销中,存在一部分商家的优惠“暗藏陷阱”现象,比如限制使用地区、限制使用时段、限制叠加使用等,未能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介绍相关优惠信息,引起消费者误解,造成损失。而今年却变本加厉,变得更加隐形化,这让消费者对双十一的好感度又下降一大截,小编有同事就说,现在的双十一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那种感觉了。

难怪郭台铭都站出来说反对双十一:双十一买一个货,往往要等两个礼拜、三个礼拜才到,所以我双十一不买东西,因为(这些商品)都是提前一个月生产的。我们过去有一句话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你往往很多东西是不新鲜的,这对制造业是不健康的,我认为应该细水长流,应该稳健,而不应该大风大浪。

零镜观点:

“双十一”已经成为购物的狂欢日,但以现有的玩法是难以为继的,从理性视角来看,也许“双十一”本身只是一场商家的促销战,买家的购物闹剧。同样的商品,平时卖几十元,门庭冷落。放到“双十一”,限量300个,再加个红包和优惠券很快就卖光了,这就是中国的“双十一”。实事求是的讲,“双十一”营造了商家的购物狂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病态的消费模式,毕竟“双十一”已经偏离初衷太远了,那么你还会在今年的“双十一”上买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