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陌陌Tinder,要用AR扫出“单身狗”?

身为单身狗,最害怕的就是来自热恋狗的伤害。在街上看到一个清纯的妹子,想上前询问号码,却害怕受到对方不知名男友/女友的K.O?据传,超火“约会”应用Tinder的创始人Sean Rad正尝试帮你解决这个难题,“你只需要把手机对准经过的陌生人扫一扫,未来版的Tinder就可以告诉你她(他)是否是单身狗。”

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说的是未来版的Tinder。对于这款尚不知踪迹的产品,Sean Rad满怀创(幻)意(想)。但依照Sean Rad的尿性,这事似乎有点玄。

毕竟Sean Rad,听他三分便够了

他曾经对现在即将公开募股的Snap说道:没错,阅后即焚就是我用来发小黄图和写羞羞文字的。对于Instagram,他更是调戏道:你能想象没有伴侣的生活吗?而他则通过自己创建的Tinder,成功约到了戴尔公司总裁千金艾丽克萨·戴尔,一度成为“约会”界的佳话。

就是这样一个“腐朽堕落”的青年,却领导着一个估值数十亿美金的公司。年轻,放荡不羁,从不循规蹈矩,这使得他可能时常做出一些我们意料之外的举动。当初创建Tinder,正是他看到Facebook是基于一种熟人社交,而Tinder则倾向于附近陌生人之间的不可描述。

但是因为他的口无遮拦,严重影响到其母公司的形象。Match集团找了个机会,把他掀下了台。而当时的他正准备着一场大谈特谈公司未来规划的演讲。被任命为产品经理,常人可能一走了之,而他不,他偏偏留了下来。

Tinder在2015年推出了付费高级版本Tinder Plus。此后母公司又让他重新回到了CEO的位置。但作死不死,就在其母公司Match集团准备公开募股前,他在伦敦旗帜晚报上搞出了一场狗血的访谈,大致内容是,“我与20位前模特女友不得不说的半夜档小故事”。

就是这样一个显得有点呆(脑)萌(残)的Sean Rad,在他身上你能够看到创意,所以当你听到用AR扫描出单身狗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等到具体操作之时,Sean Rad却往往会给你一个神一般的反转结局。

不做任何安排,就想做AR?

如果在一个更早的时间点,Tinder指出将会做出社交的AR化,我们或许会说它在规划未来。但在现在的这个时间点上,Snap收购了AR公司Cimagine,目前正准备公开募股;Facebook则在更久以前就在虚拟现实领域进行了深耕。

而反观Tinder,自从那次迫使母公司试图向证监会自证清白,撇清其与Match集团的关系之后,Tinder仅仅收购了两家公司。2016年3月,它收购了初创公司Humin,获得了其联系人管理能力;2017年2月,收购视频编辑应用Wheel,获得其开放的视频混合功能。

而这两者与VR、AR并无丝毫联系,相反,倒是与传统的社交平台紧密联系。如果公司内部并没有研发出AR的能力,外部又没有进行收购,很难有理由使人相信Tinder真的想往AR的道路上走。

那么他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指出Tinder可能添加AR功能,扫描出单身狗,甚至结合AI,在五年后做到“对Siri说:‘今晚有什么安排?’Tinder弹出回答:‘今晚街上会出现吸引你的人,她也会被你吸引。我知道你们喜欢同一个乐队,今晚有演出,需要给你订票吗?’”呢?

都是深深的套路!

要么就是给期待的人们一个希望,为将来做事情留个理由:我当时就说了啊。反正先用话占个坑,又不用掏钱,据说Tinder试图通过旗下风险投资公司Swipe Ventures购买更多与约会相关的技术,其中之一便是AI。

要么就是自身陷入了困境,需要AI/AR来使自己摆脱这种困境。而Tinder的困境或许与其运行模式有关。

Tinder的功能,是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为用户“推荐”一定距离内的四个对象,依照一定参照为其打分推荐。用户可以选择向左滑“跳过”和向右滑“喜欢”推荐。如果被推荐人恰好也喜欢你,便可以互发消息,在Facebook互相关注,和组织线下见面。

而在2015年3月上线的付费应用版本的Tinder Plus的收费机制“美国18-29岁的用户每月需付$9.99,而超过30岁每月付$19.99”,则使其陷入年龄歧视的讨伐声中。除了付费应用外,号称不会植入广告的Tinder也在滑动妹子汉子的过程中植入了大量广告。

而更为严重的是,虽然Sean Rad当初看到了Facebook熟人社交的缺陷,但是基于陌生人社交,没有人会愿意提供照片。所以Tinder选择了依靠Facebook账号登录以获取海量照片。但过分依赖其他平台的数据,使其大大受限。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Tinder的发展,因此,Sean Rad才会说试图在日后引入AR技术,让你发现在大街上的单身狗。与此同时,似乎不能忽视其引用例子的AI情境,AI在其中充当了一个诱导消费者购买某产品的角色。而这些,才可能是Tinder的真实目的。但是试图在虚拟现实社交领域玩出什么其他的花样,或许还是得把眼光放在Facebook的身上。

(PS:我并不会告诉你,我为什么选择了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