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沈向洋自述:我职业生涯里的七堂课

沈向洋博士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

作者:沈向洋

从卡内基 – 梅隆大学拿到机器人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我曾有个职业目标——成为一名计算机科学教授。这样,我既可以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人,又能为这一领域带来世界级的科学研究。

我梦想以我的教授们为榜样,我想成为像Raj Reddy先生一样的人,他精彩的课程让我毕生难忘。就这样决定了。我要走这条路,我立下志愿,要在10年之内当上终身教授。

但事与愿违。

我后来做的一系列选择,让我与这个目标渐行渐远。一开始我并未察觉,但当我以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去审视时,我发现,有另一种力量,带着我走上了现在的道路。

很多年前,著名数学家Richard Hamming做了一篇题为《你和你的研究(You and Your Research)》的演讲,对我触动非常大。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你的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是什么?如果你在做的事情不重要,你也不认为它将带来什么重要的成果,那你为什么还要搞这个?”

我们很多人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成为经理、当上副总裁,如此之类。但我们却很少自问:“我想要的是什么?”或者更进一步 “我的领域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能接受Hamming的建议,向自己提出这些直达心灵的问题,那么它就会指引我们走上内心真正要去的方向。

以下七点收获,是我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学习和领悟到的,希望在此与大家分享。

第一课:你不能做所有事情(要专注)。

刚离开学校时,我决定加入一家研究虚拟现实的初创公司,成为那里的第四号员工,当时这可是一项领先于时代的技术。

在创业公司,你必须要自己动手做所有事情,但这还不是全部。那时候,我的一个孩子刚刚出生。我很快发现,养孩子和搞创业这两件事情严重互斥。最终我选择了照顾孩子。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同时做成所有的事情。

第二课:要拓宽、先深入。

我加入微软研究院(MSR)时,它才刚刚起步,但我相信,这是一个能开创新疆界的地方。

我在这里见到了很多非凡的人物,比如Rick Szeliski。他教导我,重要的是真正发掘出事物背后的根本问题,例如计算机视觉中的运动预测。我还从他的身上学习到,在选定一个课题之后,不但要全心投入地深入研究,更要学会用启发思考的文字将其表述清楚,如果能够把一项研究做透、做好,它将带来更大的成就。他是对的。

和Rick一起,我写了很多东西,包括1997年发表的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Creating full view panoramic image mosaics and environment maps(创造全景图像拼接和环境地图)》。今天当你用手机拍摄全景照片时,其背后所用的可能还是我们的算法。

越多地探究重要问题、越多地解决困难的挑战,你在成功之路上就走得越快越远。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领域中真正的专家,并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然后,再去拓展更广阔的影响。

第三课:会讲故事很重要,对工程师亦然。

无论是科学研究、商业运营还是日常生活,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比要比知道如何做事更重要。

这是我在SIGGRAPH大会——相当于计算机图形学和互动技术领域的TED大会——中学到的。在过去的十多年中,SIGGRAPH大会的演讲水平持续提升,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讲好故事的更高标准。

即使是作为工程师来做技术演讲,你也需要有个好故事,才能帮助同行们更好地理解你的想法,并且激励大家做出更棒的努力,推动你的研究更进一步。如果人们听不进去,那么再好的成果也是白搭。

第四课:衡量什么得到什么。

我决定受命出任新成立的微软研究院北京分院的院长——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我慢慢理解了作为“一把手”的意义。

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完全不知道作为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行业实验室,我们怎样做才算成功——因为我们是开天辟地的头一个!于是我们定下了三个目标:(1)推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技术发展;(2)为微软的产品贡献技术;(3)为中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不知疲倦地努力工作。而这些从一开始就定下的目标,鞭策着我们把研究院做大做强。现在,我的中国同事们已经把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发展成了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所以说,一定要认真制定发展目标。

第五课: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见的。

后来,我受命返回美国,作为产品开发副总裁负责当时的新产品Bing搜索。但那个时候,我在项目管理、测试、开发这些工程学相关流程上的经验其实非常有限。于是,我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如何生存、如何更快速地学习、如何提升价值。

我发现,要解决Bing搜索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需要太多搜索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要借助机器学习来提升搜索质量,用分布式系统来搭建搜索架构。于是,我又回到微软研究院,招来了50多个专业人才。

要率领一支没有经验的团队挑战谷歌,我们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必须要撑过最困难的时期,但内部却充满意见分歧。那段时间,我有一句口头禅:“能做多少做多少,能看多远看多远,能放下的先放下(Control the controllable, observe the observable, and leave the rest alone)。”因为总有些东西不能正常工作,还有些事情,你很难推动它的改变,这时人们就很容易变得急躁起来。面对这种困境,首先要做的,是用心观察周遭的情况,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后退一步,纵览全局,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六课:专注于项目,而不是名头。

在微软研究院,我遇到了图灵奖获得者Jim Gray,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技术领袖。

有一次我问Jim:“你在微软研究院工作,同时又负责SQL Server。既做研究,又做产品,但你似乎一点也不会因此而困扰。”

Jim认为,你不该用职位或者学科来定义自己的职业,他说:“我只是在做一些可以有所成就的项目。”他完全不在乎自己做的是产品还是科研。

相反,他想的是自己可以为哪些感兴趣的项目贡献力量,和大家一起组成团队去攻克最具挑战的大问题。所以,不要执迷于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认真投入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课:走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无论你的职业路径怎么走,总有很多事情要做——做决定、写代码、搞创新,直到有所成就。但除了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希望自己因为什么而为人所知?

很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年轻学生的时候,就听过孔子的“中庸之道”。所谓中不偏,庸不易,是要教导我们应该不偏不倚地走在大路的中间,并且始终保持自己的方向。

在我看来,孔子教导的精华,在于我们应该学会听取自不同方向的声音,保持内心的中正平和,积极思考,并且心存敬意。兼听则明,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了明确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正直的心态。

与人有路,于己有退。有一天,你的同事可能成为你的老板,实习生也可能创办一家独角兽公司。

宽宏大量,胸怀坦荡,与人为善。

你永远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继续走下去,或许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