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工具?AI风口下的去泡沫化!

近一两年,AI就是科技领域的最大风口,所有人都想抢占风口。在2016年1月,“人工智能”一词在Gartner官网上的热度排名连前100位都没进;但到了2017年5月,其排名飙升到了第7位。

雷军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当年雷军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建议创业者找准趋势、顺势而为,而不是鼓励“猪”上风口。可惜,行业内总是不缺少“聪明”人。

不管行不行,不管对不对,不管有没有价值,只要能傍上AI概念,拉到融资或者吹高市值,就算成功。抱着这种“偷鸡”想法的创业者或者企业,并非少数。

人工智能建站、人工智能玩具、人工智能音响、人工智能家居……加上AI标签的产品喷涌而出,但是其中真正使用人工智能的又有多少呢?

华人科学家、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飞飞曾提到,一个人工智能项目,在算法上的进步,如果是代数级的而不是几何级的,那么就还只是机器学习而已,属于伪人工智能。

算法上的几何级进步,需要海量数据作为基础,AI的进化是以大数据、大计算为前提的。是否有切实可用的海量数据源,是我们评判AI真伪的关键。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认为,“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种浮躁的氛围,有些企业靠AI讲资本故事、炒作股价。人工智能不应仅仅是实验室里的、PPT里的‘概念上的AI’,更是‘产业AI’。”

阿里巴巴对人工智能的价值有三个判断依据,只有三个场景同时具备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才有价值。
第一,必须要有场景驱动,我们在解决什么问题,降低了多少社会成本,提高了多少效率;
第二,在人工智能背后是否有足够的数据来驱动AI能力的提升;
第三是否有足够的计算能力来支撑AI的算法,深度学习能否实现。

12月20日,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提出了“AI for Industries”(产业AI)的理念,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去泡沫化,下一站将是“产业AI”,将人工智能运用到城市建设、工业、零售、金融、汽车、家庭等多个场景。胡晓明认为,“过去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引发经济和社会变革,AI也不例外。未来AI要深入各行各业,去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环境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这样才能引领真正的产业革命。”

杭州试点区域车辆通行时间减少15.3%,救护车抵达现场时间减少一半;天合光能制造的电池片A品率提高7%;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廊桥停机位利用率提高10%,相当于每天有两万名旅客不用再乘坐摆渡车。这些才是AI真正深入社会引起的变化,更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

几天前,工信部发布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正是为了避免人工智能沦为空谈,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智能翻译系统、智能家居产品、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放平台、智能制造装备等,都将是未来三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